1、诸子百家 【出自】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贾生年少,颇通诸子百家之书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、文帝召以为博士。
3、” 【解释】诸子:指孔子、老子、庄子、荀子等;百家:指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等流派。
4、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指各种学术流派 【例子】王西彦《古屋》第五部:“我们决不拘泥统属,我们只以会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——不管它是三教九流,~。
5、” “诸子”,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、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,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,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。
6、 “百家”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,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。
7、主要人物有孔子、孟子、墨子、荀子、老子、庄子、列子、韩非子、商鞅、申不害、许行、告子、杨子、公孙龙子、惠子、孙武、孙膑、张仪、苏秦、田骈、慎子、尹文、邹衍、晏子、吕不韦、管子等。
8、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,诸侯争霸,学者们便周游列国,为诸侯出谋划策,到战国时代形成了"百家争鸣"的局面。
9、 传统上关於百家的划分,最早源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。
10、他在《论六家要旨》中,将百家首次划分为:「阴阳、儒、墨、名、法、道」等六家。
11、后来,刘歆在《七略》中,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,增「纵横、杂、农、小说」等为十家。
12、班固在《汉书.艺文志》中袭刘歆,并认为:「诸子十家,其可观者九家而已。
13、」后来,人们去「小说家」,将剩下的九家称为「九流」。
14、 自此,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,百家就成了「九流」。
15、今人吕思勉在《先秦学术概论》一书中再增「兵、医」,认为:「故论先秦学术,实可分为阴阳、儒、墨、名、法、道、纵横、杂、农、小说、兵、医十二家也。
16、」 儒家 儒家崇尚《周礼》,认为人人安份守已,互相关怀,达至一个大同世界,就是「仁」。
17、「仁」是儒家的核心内容。
18、其主要内容如下: 伦理观∶「仁」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。
19、「仁」就是「爱人」,君主要体民情、爱惜民力,反对苛政。
20、若要实践仁德,需要「忠」和「恕」。
21、「忠」是尽自己的本份;「恕」是推己及人。
22、提倡以「礼」、「乐」,约束人的行为,陶冶人的性情。
23、 政治观∶主张以礼义治国,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。
24、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,以达致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的和阶局面,这就是正名思想。
25、 教育观∶孔子提出「有教无类」的主张,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。
26、他认为「因材施教」是理想的教学方法。
27、他又提倡「温故知新」及「举一反三」等学习方法。
28、 宇宙观∶对鬼神之说抱著「存而不论」的态度,主张「敬鬼神而远之」,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。
29、 其后孟子以「性善说」论述「仁」,「人之异於禽兽者,几希。
30、」他认为人性本善,具备了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四种善端,加以发扬,便可成为仁、义、礼、智的德行。
31、 荀子主张「性恶论」,认为人与禽兽无异,「饥而欲饱,寒而欲暖」,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,必会引起纷争。
32、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,为善去恶。
33、荀子强调通过「礼治」维持社会秩序,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,社会便能安定。
34、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「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」,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,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。
35、 代表人物: 孔子 孔子,名丘,字仲尼。
36、据史记所说,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(公元前551年),卒於鲁哀公十六年(公元前479年),年七十三。
37、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,被后世尊为「万世师表」,也被称为「圣人」。
38、 孔子周游列国,先后到了卫、陈、蔡、楚、宋等国,宣扬其政治抱负,但皆不得要领。
39、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,心灰意冷,遂返回鲁国,是为鲁哀公十一年,孔子已六十八岁。
40、自此以后,他潜心讲学和著书,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《五经》和撰写《春秋》,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,阐发儒家的价值观。
41、 五年后,孔子去世,终年七十三岁。
42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,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,编成《论语》,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。
43、 孟子 孟子名轲,字子舆,又字子车、子居。
44、生於周烈王四年(公元前372年),卒於赧王二十六年(公元前289年)。
45、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。
46、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,用功读书,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,招收弟子,并且游历列国,宣扬「仁政」、「王道」的主张。
47、他到过齐、宋、鲁、滕、梁等国,见过梁惠王,齐宣王等君主。
48、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,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,不合当时潮流,又没有得到重用,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。
49、 到了晚年,孟子回乡讲学,和他的弟子万章,公孙丑等,从事著书的工作,写成了「孟子」七篇。
50、它的篇目是:梁惠王、公孙丑、滕文公、离娄、万章、告子以及尽心。
51、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,又分成上、下两篇,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。
52、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。
53、 荀子 荀子,名况,字卿,赵国郇邑人,生於周郝王二年(公元前313年),卒於秦始皇九年(公元前235年),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。
54、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,而且颇有出入。
55、荀子是继孔子、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。
56、他的思想记载於《荀子》一书中,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
57、荀子曾经游历燕、齐、楚、秦赵多国,后家居兰陵至死。
58、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,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,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-《荀子》。
59、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,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。
60、反之,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、加以发挥,提出了「性本恶」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。
61、 道家 「道」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,是一切事物的根源。
62、「道」亦是循环不息。
63、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,应顺应自然,达至「道」的最高境界。
64、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,不界限於形驱,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。
65、以下是道家的观念∶ 宇宙观∶「道」是无形及不可见的,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,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。
66、 政治观∶春秋战国时期,战争不断,民生困苦,人们必须放弃逞才、逞智、逞强、逞力、回归朴素、无知的境界,以「无为」治理天下,天下才能和平安定。
67、最终希望回复「小国寡民」的原始社会。
68、 人生观∶万物都有对立面,物极必反。
69、因此,人们必须「知足寡欲」、「柔弱不争」、「顺应自然」,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,才能避免灾祸。
70、 代表人物: 老子 据一般记载,老子姓李,名耳,字伯阳,生卒年不详,一说生於公元前604年,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,谥聃。
71、有人叫他李耳,也有人叫他老聃。
72、老子修道德,其学主无为之说,以自隐无名为务。
73、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,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。
74、 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,老子《道德经》一书上下五千言,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、人生智慧义,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,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「反者道之动」的本体论思想。
75、对於存活於其中的人类而言,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。
76、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、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,主张「无为而治、小国寡民」。
77、 庄子 庄子名周,字子休,宋国蒙人,生卒於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,据《史记》所记载与梁惠王、齐宣王同时。
78、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,后一直隐居。
79、他生活贫困,但淡泊名利,楚王闻其贤德,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,被他拒绝。
80、遂终身不复仕,隐居於抱犊山中。
81、 庄子学识渊博,交游很广,著有《庄子》一书,大旨本於《老子》,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,也有自己独到见解,其著书十余万言,大抵率寓言也。
82、作渔父、盗跖、胠箧,以诋訿孔子之徒,以明老子之术。
83、 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。
84、墨家与儒家并称「显学」。
85、以下是墨家的观念。
86、 伦理观∶提出「兼爱」,主张爱不应有亲疏、上下、贵贱、等级的分别。
87、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,是由於人不相爱。
88、 政治观∶主张「尚贤」、「尚同」,提倡选任贤才,消除阶级念,使天下大治,主张「非攻」,反对一切侵略战争。
89、 经济观∶反对奢侈的生活,主张节俭,提出「节用」、「节葬」、「非乐」的思想。
90、 宇宙观∶提出「非命」,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,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。
91、为了求福避祸,他又主张「尊天」、「事鬼」。
92、 墨家讲求刻苦、节俭,「兼爱」比「仁爱」更难遵从,又因记载较少,所以日后发展不大。
93、 代表人物: 墨子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、学者,墨家学派创始人。
94、姓墨名翟,生卒於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,鲁国人,一说宋国人。
95、墨子出身平民,自称「北方之鄙人」,人称「布衣之士」和「贱人」。
96、 他曾为宋国大夫,自诩「上无君上之事,下无耕农之难」,是同情「农与工肆之人」的士人;曾师从史角之后,传其清庙之法;又学於儒者,习孔子之术,称道尧舜大禹,明於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春秋》,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,於是弃周道而用夏政。
97、 宣扬非攻、尚贤、尚同、节用、节葬、非乐、天志、明鬼、非命,而以兼爱为核心。
98、其为人「以绳墨自矫,而备世之急」。
99、为宣扬自己的主张,墨子广收生徒,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,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。
100、墨子上说「王公大人」,下教「匹夫徒步之士」,几乎「遍从人而说之」。
101、行迹所至,东到齐,西游郑、卫,南至於楚、越。
102、 墨子博学多才,擅长工巧和制作,曾制成「木鸢」,三日三夜飞翔不下。
103、还擅於守城技术,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《城守》二十一篇。
104、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,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。
105、墨子的事迹,分别见於《荀子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淮南於》等书,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《墨子》一书中。
106、 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,主张「以法治国」,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。
107、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,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,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。
108、 法家重视法律,反对儒家的「礼」,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,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。
109、法律的作用就是「定分止争」,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。
110、「兴功惧暴」,鼓励人们立战功,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,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,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。
111、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,主张锐意改革。
112、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,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,既不能复古倒退,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「不法古,不循今」的主张。
113、韩非则集法家大乘,提出「时移而治不易者乱」,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。
114、 商鞅、慎到、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、重势、重术,各有特点。
115、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。
116、法是指健全法制;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,要独掌军政大权;术是指的驾御群臣、掌握政权、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,主要是察觉、防止犯上作乱,维护君主地位。
117、 代表人物: 韩非 韩非,姓韩名非,战国末年的韩国人,出身於贵族,为韩国的公子,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,卒於公元前233年。
118、韩非口吃,不善於言说,而好著书。
119、韩非与李斯为同学,同师事於荀子。
120、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,曾数谏韩王,但韩王听。
121、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,不实行富国强兵,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。
122、於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,作《孤愤》、《五蠹》、《内外储》、《说林》、《说难》十余万言,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。
123、书成后传至秦国,秦王读后说:「嗟乎!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,死不恨矣。
124、」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。
125、 秦国攻韩,韩王本来不用韩非,待秦进攻甚急,韩王於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。
126、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,但亦未信用。
127、李斯认为,韩非为韩国的公子,终为韩而不为秦,因此向秦王建议,既然不用韩非,不如诛之,以免后患。
128、秦王以为然,下令治非。
129、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,使自杀。
130、韩非怀才而不遇,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。
131、 商鞅 商鞅(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),姓公孙,名鞅,秦孝公时封於商邑,故名商鞅,号为商君。
132、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,故亦称为卫鞅。
133、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。
134、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,向魏惠王推荐商鞅。
135、商鞅未被惠王纳用,待公叔痤去世后,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,於是商鞅西入秦。
136、 商鞅入秦后,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。
137、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,而信霸道,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,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。
138、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,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,实行了新制度,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,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。
139、其后,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,被处以车裂极刑。
140、 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,提倡「正名实」,正是「正彼此之是非,使名实相符」。
141、战国期间,局势动荡、混乱。
142、很多礼法名存实亡。
143、名家由此崛起,强调事物应该「名乎其实」,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。
144、 名家注重辩论「名」与「实」之间的关系,是一种逻辑学。
145、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,正是在於「正名实」的方法。
146、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,而辩的内容,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。
147、因此,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,一直被冠上一个「诡辩」的恶名。
148、 名家的没落,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,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。
149、 代表人物 公孙龙 公孙龙,赵国人,或曰魏人,有传字子秉。
150、约生於周显四十四年,死於周惠公六年,生平与庄子、惠施、孟子、邹衍同时。
151、公孙龙因为是「专决於名」,执名为实,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自身所展开,离开了具体、经验的事物辩论。
152、 公孙龙善为同异之辩,达巅峰的境界,其主要辩论有:白马论、指物论、坚白论、名实论等。
153、 惠施 惠施,生於公元前370年(或公元前380年),传卒於公元前310年,战国中期宋国著名学者,名家鼻祖,与庄子为友,曾做过魏(梁惠王)的相国;后惠施联合齐、楚的活动遭到失败,被张仪驱逐。
154、 惠施才思敏捷,博学善辩,长於雄辩与逻辑推理,曾与桓团、公孙龙等辩者掀起了名辩的高潮,故有「惠施以之辩给,万石以之讷慎」。
155、 阴阳家 阴阳家 在自然观上,利用《周易》经传的阴阳观念,提出了宇宙演化论;又从《尚书》的「九州划分」进而提出「大九州」说,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,内有小九州,外则为「大九州」之一。
156、 在历史观上,则把《尚书》的五行观改造为「五德终始」,又称「五德转移」。
157、「五德」指五行的属性,即土德、木德、金德、水德、火德。
158、按阴阳家的说法,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,各具其德,而天道的运行,人世的变迁,王朝的更替等,则是「五德转移」的结果。
159、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。
160、 在政治伦理上,阴阳家认为「止乎仁义节俭,君臣上下六亲之施」,赞成儒家仁义学说。
161、同时强调「因阴阳之大顺」,包含若干天文、历法、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。
162、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,武帝罢百家后,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、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,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。
163、 代表人物: 邹衍 邹衍(约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),齐国人,阴阳家的代表人物,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,人称为谈天衍,又称邹子。
164、 旧史所载他的事迹有所谬误,但可肯定他是战国晚期人。
165、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,以学问重於齐。
166、到魏,受到魏惠王郊迎。
167、到赵,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。
168、到燕,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,听他讲学,为他筑竭石宫,执弟子礼。
169、故此有史推测他可能死在长平之战后。
170、 邹衍的著作《邹子》和《邹子终始》,据说有十余万言,但早已夫失。
171、现只有《吕氏春秋》、司马迁《史记》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。
172、 纵横家 「纵」指「合纵」,「横」指「连横」。
173、 所谓「合纵」,指战国时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。
174、 所谓「连横」,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。
175、 「纵」与「横」的来历,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「纵」,东西向称为「横」。
176、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,故称「合纵」;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,故称「连横」。
177、所谓「纵横家」,指鼓吹「合纵」或「连横」外交策略的人物。
178、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,没有苏、张,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,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。
179、苏秦和张仪学说多散见於史书之中,而少有专著。
180、 代表人物: 苏秦 苏秦字季子。
181、战国时东周洛阳人。
182、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,初至秦说惠王,不用。
183、乃东至赵、燕、韩、魏、齐、楚,游说六国合纵御秦。
184、他相六国,归居於赵,被赵封为武安君。
185、其后秦使人诳齐、魏伐赵,六国不能合作,合纵瓦解。
186、 他入燕转入齐,为齐客卿。
187、与齐大夫争宠,被人杀死。
188、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,使燕得以破齐,后反间活动暴露,被齐车裂而死。
189、 纵横家有《苏子》三十一篇,今佚。
190、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《战国纵横家书》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,与《史记?苏秦列传》有所不同。
191、 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,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。
192、於魏惠王时入秦,秦惠文君以为客卿。
193、公元前328年,秦使张仪、公子华伐魏,魏割上郡於秦。
194、当年,张仪为秦相。
195、 惠文君於十三年(公元前325年)年称王,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。
196、更元二年,张仪与齐、楚、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,随即免相。
197、次年,张仪相於魏,更元八年,又相於秦。
198、 十二年,张仪相於楚,后又归秦。
199、惠文王卒后,武王即位,与张仪有隙,他离秦去魏,据《竹书纪年》记载,就在这一年五月卒於魏。
200、《汉书?艺文志》纵横家类有《张子》十篇,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,今已亡佚。
201、 杂家 严格说来,「杂家」并不是一门有意识、有传承的学派,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「杂家」的流派。
202、自从《汉书.艺文志》第一次把「吕氏春秋」归入「杂家」之后,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。
203、 春秋战国时代,百家争鸣,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。
204、为了打败其他流派,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,或以攻诘对方,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。
205、然而,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,而「杂家」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,博采众议,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,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。
206、 代表人物: 吕不韦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,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,担任秦相国十三年,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。
207、吕不韦长期卖贵,积累大量家产。
208、但他不满足於大商人的地位,一直在寻找机会,投身政界。
209、 有一年,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,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。
210、当时异人为人质於赵,处境也不太好,吕不韦则以为「奇货可居」,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,博得异人的欢心。
211、接著,游说华阳夫人之姊,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,立以为太子。
212、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,公子异人得以回国即位,是谓秦庄襄王,封吕不韦为国相,号曰文信侯,食蓝田十二县。
213、秦庄襄王死,秦王嬴政即位,吕不韦被尊为「仲父」,代秦王摄政。
214、 秦王政亲政后,吕不韦被免职。
215、先居河南,后徒蜀郡。
216、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杀。
217、著名的《吕氏春秋》就是他组织门客编写的。
218、 农家 农家者流,出於农稷之官。
219、其言多重播百谷,劝农桑,以足衣食。
220、故有八政:一曰食,二曰货。
221、连孔子亦曰:「所重民食。
222、」故可见此为其所长。
223、 农家主张与民同耕,进而论及君民并耕,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,故不免引起重视「正名」的儒者之反对,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,徇耕稼之利,而乱上下之序。
224、 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,而非学理,故能免於秦始皇之《焚书令》。
225、但其最高之理想为与民同耕,虽为一平等阶级口号,但亦不容於儒者,是故其著多亡佚。
226、 代表人物: 许行 许行是鲁国的农业专家,亦为先秦诸子农家的代表人物,为神农之言者。
227、 他的事迹大多不可考。
228、据《孟子?滕文公》所载,他曾自楚至滕,踵门而告文公曰:「远方之人,闻君行仁政,愿受一廛而为氓。
229、」文公更与之处。
230、陈良之徒陈相,与其弟辛,负耒耜而自宋之滕,曰:「闻君行圣人之政,是亦圣人也,愿为圣人氓。
231、」陈相见许行而大悦,尽弃其学而跟许行学其术。
232、 另外,许行主以数量为标准画市价。
233、 小说家 小说家者之起源,当盖出於稗官,即出於以说故事为生者。
234、其意多为街谈巷语,道听途说者之所造。
235、传载舆人之诵,诗美询於刍荛。
236、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,史为书,瞽为诗,工诵箴谏,大夫规诲,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。
237、而至孟春,徇木铎以求歌谣,巡省观人诗,以知风俗。
238、过则正之,失则改之,道听途说,靡不毕纪。
239、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。
240、然亦因其之小道,而不为世人所重,终致弗灭。
241、 代表人物: 虞初 虞初为西汉河南洛阳人。
242、其事迹多已散佚。
243、据《史记》、《汉志》所载,虞初於武帝时,以方士侍郎,乘马衣黄衣,号黄衣使者。
244、而在《郊祀志》有载:「雒阳虞初等以方词阻匈奴、大宛。
245、」 虞初虽为西汉人,其功於小说家者为汇编丛谈之小说。
246、据张衡西京赋曰:「小说九百,本自虞初。
247、」可见虞初在整编小说上的地位。
248、 虞初著有《虞初周说》,内容为其所辑小说之汇编,篇类近千,非汇编而何。
249、然卷帙浩繁,尤易散失,故其书亡佚亦早。
250、 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,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。
251、兵家的重要著作有《孙子兵法》、《吴子》、《孙膑兵法》、《司马法》、《六韬》、《三略》和《尉缭子》等。
252、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《孙子兵法》。
253、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。
254、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,兵书产生於西周,成熟於春秋。
255、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,是兵法的关键。
256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,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。
257、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,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;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,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。
258、 代表人物: 孙武 孙武齐国人,字长卿,春秋时兵法家。
259、曾以《兵法》十三篇见吴王阖闾,经伍子胥的推荐,被任命为将,率吴军攻破楚国。
260、 他认为「兵者,国之大事」,提出「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」,注重了解情况,全面地分析敌我、众寡、强弱、虚实、攻守、进退等矛盾双方,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。
261、他还提出「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能因敌变化而取胜,谓之神」,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「奇正相生」和灵活运用。
262、 孙武著作有《孙子兵法》一书,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,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。
263、 孙膑 齐国阿鄄人,孙武的后代,大致与商鞅、孟轲同时,为战国时兵法家。
264、他曾 与庞涓同学兵法,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,忌其才能,把他骗到魏国,处以膑刑(即去膝盖骨),故称孙膑。
265、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,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,协助齐将田忌,设计大败魏军於桂陵、马陵。
266、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,把「道」看作战争客观规律,提出了以寡 胜众、以弱胜强的战法,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,根据不同地形,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,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。
267、著有《孙膑兵法》一书。
268、 医家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,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,共经历了七百多年。
269、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,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。
270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,到封建制度确立,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。
271、社会制度的变革,促进了经济的发展,意识型态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,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。
272、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