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据光明日报报导,7月27日正值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首日试运行,以“堆列三星,古蜀之眼”为设计理念的博物馆,如何通过新技术“加持”考古文博事业多元立体化发展?如何依靠科技助力文保、研究、修复,并兼顾新的展陈方式?带着这些问题,科技日报记者进行了探访。
外形酷似“古蜀之眼”的三星堆新馆是目前西南地区建成的最大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,分为地上两层、地下一层,展陈面积2.2万平方米。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朱亚蓉说,此次新馆展出的文物多达1500余件,除了青铜神树、大立人等以前展出过的文物,还包括了6座新发现祭祀坑新出土的300多件文物。此外,1986年1、2号祭祀坑的200多件文物也首次亮相,新馆上新文物接近600件。
众多“国之重器”如何用科技手段呈现?记者看到,为保证三星堆“新六坑”出土重器,如青铜骑兽顶尊人像、青铜神坛等能在新馆陈列中与观众见面,同时又能保证文物保护、研究工作能顺利开展,在新馆陈列“天地人神”展区采用了数字化修复演示的新展陈方式。
其中,借助修复师的手工拼对结合AI算法,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化虚拟修复技术实现器物的跨坑拼接及修补复原,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原比例研究性复原仿制品,重现文物神采。“将AI技术、3D打印用于文物修复和展出,这种全新的展陈方式,兼顾文物保护需求与陈列展示效果。”博物馆工作人员以“骑兽顶尊人像”展品为例介绍说,该展品分别由出自二号坑的铜尊口沿、出自三号坑的铜顶尊跪坐人像和出自八号坑的铜神兽组合而成,“通高超过2米的文物经历了3000多年的磨砺,本体脆弱。通过AI技术、3D打印以1∶1的文物模型展出,既满足文物安全稳定展出的需求,又可一睹文物的奇特与精美。”